隋煬帝為何亡國?論隋煬帝亡國原因,以及李淵成功原因隋煬帝雄才大略,有著超強的戰略眼光,聰明睿智,但是他最大的問題在執行力方面,他把執行簡單看成命令的下達和對官員施壓,而且從來不分輕重緩急,他和他的父親隋文帝不一樣,隋文帝是個典型的關隴集團成員,他的施政基礎就是關隴集團的利益,所以無論是用人還是府兵的部署等都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的。隋煬帝則不,他急於打破關隴集團對政治的壟斷,引進南方和關東人士,把關隴集團這個地域性小集團升級為全國性大集團,實現真正的大一統。隋文帝
隋煬帝有針對關隴集團的措施
第一,大量引進江南和關東人士。他的皇后蕭氏就是南方人,他本人在平陳過程中對南方風土人情產生了好感,所以朝臣中引入很多南方人,後期宰相班子里南方人佔了五分之二。武將里來護兒、麥鐵杖都是南方人。同時還重用不少關東人士,藉以沖淡關隴集團的影響力。隋煬帝劇照
第二,實行爵位和勛官改革。大業三年(607年)開始,隋煬帝進行爵位和勛官改革,以往的勛官地位重要,獲得勛官主要靠戰功,還可以蔭子孫,所以這對關隴集團來說十分有利,但是隋煬帝把勛官地位降低,這一改革實際上是廢除了勛官制。勛官很多待遇沒了,蔭庇子孫的特權也受損了,成了單純的榮譽稱號。所以這點格外引發關隴集團的憤怒。隋朝文物
隋煬帝這個人最致命的缺陷在於他的執行力。他不是沒有執行力,而是執行力度過火,或者說不懂得力度的分配和調整。他喜歡巡遊全國,除了遊玩,也有了解風土人情的積極因素在裡面,況且興建洛陽城、開鑿大運河都是有利於後世的舉措。因長城對於防備游牧民族入侵有著積極意義,他兩次下令修補長城,一次動用人員一百萬,另一次動用人員二十萬。問題的關鍵是他把這些舉措放在一起進行,這就使得民眾不堪重負。隋朝全國總人口據推測最高約六千萬,那麼每次施工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對民眾生活會構成多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勞動絕大部分是無償的徭役,在一個缺乏機械的時代,全靠人力,勞動負擔重,營養不良,再加上督工甚急,一個大工程搞下來,往往死者枕藉。而隋煬帝本人的宮殿豪華,生活奢靡,嬪妃眾多,日日高歌宴飲,據他的皇后蕭氏回憶,除夕夜隋煬帝一晚上要用二百車沉香木燒篝火,您可算算這要花多少錢。隋煬帝出遊
他性格急躁,雖然聰明睿智,文化水平高,且前半生順風順水,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他性格里這些負面因素就抬頭了,尤其是伐遼東,可謂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影響巨大。隋煬帝的性格缺陷在這裡坦露無遺。首先,好大喜功。第一次伐遼東,出動兵力多達一百一十三萬,民夫數量則兩倍於該數字,後期再追加六十萬民夫,共計四百萬人左右,加上山東半島造船的民夫,可謂驚動整個中國。可終究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其次,賭徒心理。賭徒有什麼心理?失敗後急於翻盤,為了翻盤可以一再追加賭資,窟窿越補越大,最後不可收拾。第一次失敗後他又兩次伐遼東,直接導致了農民大起義從山東蔓延全國,最終引發燎原之勢。
第三,頹廢心理。等農民大起義蔓延全國,形勢一發而不可收後,他竟然放棄洛陽和長安,遷到江都,過上了得過且過的頹廢生活,最後導致禁衛軍叛亂,自己被殺。越是艱難險阻的時刻,越是考驗人的時刻,古往今來真正的英雄都是迎難而上,艱難同時意味著機會,可是隋煬帝不是這樣的堅強人物,他一生太順利,以至於遇到挫折就容易頹廢,採取鴕鳥策略,最終導致國滅身死。古城洛陽
從這點上來說,隋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偶然性——隋煬帝個人的缺陷導致了這樣的悲劇。可關隴集團作為一個貴族政治集團,為何沒有與皇權產生抗衡,對隋煬帝糾偏呢?首先是因為隋煬帝打壓關隴集團,導致關隴集團勢力一時間削弱不少。其次,糾偏還是有的,只是糾偏的方式是選擇拋棄。從楊玄感叛亂開始,關隴集團就決心換掌門人了。他們積極投身於反對隋煬帝的鬥爭中,這也就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活躍著李密、李淵等一大批關隴集團成員的原因,也是很多地方長官面對起義軍不加抵抗或者稍作抵抗就投降的原因。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淵乃是應運而生的人物,他擔負著鞏固關隴集團統治基礎、糾正隋朝偏差、救民於水火的重任。他的成功,是關隴集團的勝利,客觀上也是利國利民的。李淵獻陵
李淵的成功秘訣
第一,有關隴集團核心成員身份。他後來在太原舉兵,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各路英雄的響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關隴集團柱國大將軍後代的身份。完全有理由說他是關隴集團身份的受益者。
第二,懂得順勢而發。比如楊玄感叛亂的時候,李淵在幹什麼?可以肯定他對隋煬帝的一系列舉措也是不滿的。但是他沒有像楊玄感那樣急於起兵,而是繼續蟄伏,靜候時機成熟,蓄勢而發。他雖不是第一個舉兵的,卻是笑到最後的。
第三,部下精明強幹。他手下擁有一大批猛將謀臣——幾個兒子都是將才帥才,甚至女兒也不甘人後。猛將如雲之外,還有裴寂、劉文靜這樣的一批謀臣,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又能妥善處理與突厥之間的關係,遠交近攻,最後順利統一全國。李淵之子——李世民
雖然我們說李唐取代隋朝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交替,但過程可不是那麼和風細雨。與歷史上其他改朝換代一樣,李唐的建立伴隨著血雨腥風的殘酷鬥爭,戰爭持續多年,大江南北皆是戰場,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隋朝鼎盛時期有人口九百萬戶,到了唐朝建國統計時只剩下了二百萬戶,當然,有部分人口是因為躲避戰亂逃往偏遠地區,不在官府統計之列,但是人口的大量死亡還是不爭的事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李唐建立在隋朝的廢墟上,但是它對隋朝多有繼承。比如科舉制,發明人是隋文帝,而李唐將它發揚光大,並被後代所繼承,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末年,而且在十八、十九世紀還深度影響了歐洲制度建設,公認現代文官制度就是脫胎於中國的科舉;再如三省六部制,也被唐朝沿襲;府兵制起碼在唐初仍被延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也照樣執行;隋朝基本行政區劃被延續;一直到武德七年之前,唐朝很多制度法律還在沿用隋朝的,直到武德七年之後才開始自己的大規模製度建設,即便如此,唐朝法律藍本還是隋朝法律;隋朝兩京長安與洛陽也是李唐兩京。從這些方面來看,李唐的建立是對隋朝的繼承和糾偏——糾正了隋煬帝的過失,回到了關隴集團的老路上。長安
但是,關隴集團作為一個地方性集團,必然與全國大格局格格不入,對它進行升級換代是必須的,而且,這樣一個強大的貴族集團對皇權必然有掣肘,這也是日益壯大的皇權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唐又在完成隋煬帝未完成的使命,即瓦解關隴集團,只是這個過程相對來說緩和、「溫柔」、持續時間長,以至於李淵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於是只能將重任交給兒子李世民,李世民也沒有完成這個使命,而是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告一段落。中國真正完全走向官僚政治,擺脫貴族影響,則是宋代的事情。李唐的建立可謂承上啟下。
隋煬帝為何亡國?論隋煬帝亡國原因,以及李淵成功原因
隋煬帝為何亡國?論隋煬帝亡國原因,以及李淵成功原因
隋煬帝雄才大略,有著超強的戰略眼光,聰明睿智,但是他最大的問題在執行力方面,他把執行簡單看成命令的下達和對官員施壓,而且從來不分輕重緩急,他和他的父親隋文帝不一樣,隋文帝是個典型的關隴集團成員,他的施政基礎就是關隴集團的利益,所以無論是用人還是府兵的部署等都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的。隋煬帝則不,他急於打破關隴集團對政治的壟斷,引進南方和關東人士,把關隴集團這個地域性小集團升級為全國性大集團,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隋文帝
隋煬帝有針對關隴集團的措施
第一,大量引進江南和關東人士。他的皇后蕭氏就是南方人,他本人在平陳過程中對南方風土人情產生了好感,所以朝臣中引入很多南方人,後期宰相班子里南方人佔了五分之二。武將里來護兒、麥鐵杖都是南方人。同時還重用不少關東人士,藉以沖淡關隴集團的影響力。
隋煬帝劇照
第二,實行爵位和勛官改革。大業三年(607年)開始,隋煬帝進行爵位和勛官改革,以往的勛官地位重要,獲得勛官主要靠戰功,還可以蔭子孫,所以這對關隴集團來說十分有利,但是隋煬帝把勛官地位降低,這一改革實際上是廢除了勛官制。勛官很多待遇沒了,蔭庇子孫的特權也受損了,成了單純的榮譽稱號。所以這點格外引發關隴集團的憤怒。
隋朝文物
隋煬帝這個人最致命的缺陷在於他的執行力。他不是沒有執行力,而是執行力度過火,或者說不懂得力度的分配和調整。他喜歡巡遊全國,除了遊玩,也有了解風土人情的積極因素在裡面,況且興建洛陽城、開鑿大運河都是有利於後世的舉措。因長城對於防備游牧民族入侵有著積極意義,他兩次下令修補長城,一次動用人員一百萬,另一次動用人員二十萬。問題的關鍵是他把這些舉措放在一起進行,這就使得民眾不堪重負。隋朝全國總人口據推測最高約六千萬,那麼每次施工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對民眾生活會構成多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勞動絕大部分是無償的徭役,在一個缺乏機械的時代,全靠人力,勞動負擔重,營養不良,再加上督工甚急,一個大工程搞下來,往往死者枕藉。而隋煬帝本人的宮殿豪華,生活奢靡,嬪妃眾多,日日高歌宴飲,據他的皇后蕭氏回憶,除夕夜隋煬帝一晚上要用二百車沉香木燒篝火,您可算算這要花多少錢。
隋煬帝出遊
他性格急躁,雖然聰明睿智,文化水平高,且前半生順風順水,但是一旦遇到挫折,他性格里這些負面因素就抬頭了,尤其是伐遼東,可謂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影響巨大。隋煬帝的性格缺陷在這裡坦露無遺。首先,好大喜功。第一次伐遼東,出動兵力多達一百一十三萬,民夫數量則兩倍於該數字,後期再追加六十萬民夫,共計四百萬人左右,加上山東半島造船的民夫,可謂驚動整個中國。可終究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其次,賭徒心理。賭徒有什麼心理?失敗後急於翻盤,為了翻盤可以一再追加賭資,窟窿越補越大,最後不可收拾。第一次失敗後他又兩次伐遼東,直接導致了農民大起義從山東蔓延全國,最終引發燎原之勢。
第三,頹廢心理。等農民大起義蔓延全國,形勢一發而不可收後,他竟然放棄洛陽和長安,遷到江都,過上了得過且過的頹廢生活,最後導致禁衛軍叛亂,自己被殺。越是艱難險阻的時刻,越是考驗人的時刻,古往今來真正的英雄都是迎難而上,艱難同時意味著機會,可是隋煬帝不是這樣的堅強人物,他一生太順利,以至於遇到挫折就容易頹廢,採取鴕鳥策略,最終導致國滅身死。
古城洛陽
從這點上來說,隋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偶然性——隋煬帝個人的缺陷導致了這樣的悲劇。可關隴集團作為一個貴族政治集團,為何沒有與皇權產生抗衡,對隋煬帝糾偏呢?首先是因為隋煬帝打壓關隴集團,導致關隴集團勢力一時間削弱不少。其次,糾偏還是有的,只是糾偏的方式是選擇拋棄。從楊玄感叛亂開始,關隴集團就決心換掌門人了。他們積極投身於反對隋煬帝的鬥爭中,這也就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活躍著李密、李淵等一大批關隴集團成員的原因,也是很多地方長官面對起義軍不加抵抗或者稍作抵抗就投降的原因。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淵乃是應運而生的人物,他擔負著鞏固關隴集團統治基礎、糾正隋朝偏差、救民於水火的重任。他的成功,是關隴集團的勝利,客觀上也是利國利民的。
李淵獻陵
李淵的成功秘訣
第一,有關隴集團核心成員身份。他後來在太原舉兵,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各路英雄的響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關隴集團柱國大將軍後代的身份。完全有理由說他是關隴集團身份的受益者。
第二,懂得順勢而發。比如楊玄感叛亂的時候,李淵在幹什麼?可以肯定他對隋煬帝的一系列舉措也是不滿的。但是他沒有像楊玄感那樣急於起兵,而是繼續蟄伏,靜候時機成熟,蓄勢而發。他雖不是第一個舉兵的,卻是笑到最後的。
第三,部下精明強幹。他手下擁有一大批猛將謀臣——幾個兒子都是將才帥才,甚至女兒也不甘人後。猛將如雲之外,還有裴寂、劉文靜這樣的一批謀臣,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又能妥善處理與突厥之間的關係,遠交近攻,最後順利統一全國。
李淵之子——李世民
雖然我們說李唐取代隋朝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交替,但過程可不是那麼和風細雨。與歷史上其他改朝換代一樣,李唐的建立伴隨著血雨腥風的殘酷鬥爭,戰爭持續多年,大江南北皆是戰場,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隋朝鼎盛時期有人口九百萬戶,到了唐朝建國統計時只剩下了二百萬戶,當然,有部分人口是因為躲避戰亂逃往偏遠地區,不在官府統計之列,但是人口的大量死亡還是不爭的事實。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李唐建立在隋朝的廢墟上,但是它對隋朝多有繼承。比如科舉制,發明人是隋文帝,而李唐將它發揚光大,並被後代所繼承,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末年,而且在十八、十九世紀還深度影響了歐洲制度建設,公認現代文官制度就是脫胎於中國的科舉;再如三省六部制,也被唐朝沿襲;府兵制起碼在唐初仍被延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也照樣執行;隋朝基本行政區劃被延續;一直到武德七年之前,唐朝很多制度法律還在沿用隋朝的,直到武德七年之後才開始自己的大規模製度建設,即便如此,唐朝法律藍本還是隋朝法律;隋朝兩京長安與洛陽也是李唐兩京。從這些方面來看,李唐的建立是對隋朝的繼承和糾偏——糾正了隋煬帝的過失,回到了關隴集團的老路上。
長安
但是,關隴集團作為一個地方性集團,必然與全國大格局格格不入,對它進行升級換代是必須的,而且,這樣一個強大的貴族集團對皇權必然有掣肘,這也是日益壯大的皇權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李唐又在完成隋煬帝未完成的使命,即瓦解關隴集團,只是這個過程相對來說緩和、「溫柔」、持續時間長,以至於李淵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於是只能將重任交給兒子李世民,李世民也沒有完成這個使命,而是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告一段落。中國真正完全走向官僚政治,擺脫貴族影響,則是宋代的事情。李唐的建立可謂承上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