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是學術成果的結晶,其質量與發表數量亦是高校科研水平的參考指標之一。2020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科學》上發表多篇論文,涉及多個研究領域。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
2020年1月16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此次研究利用交變電場來極化PMN-PT鐵電晶體,從而完全消除了對光有散射作用的鐵電疇壁,從而獲得兼具高壓電係數(>2100 pC/N)、高電光係數(220 pm/V)和理論極限透光率的鐵電晶體材料。這項研究工作所獲得的透明壓電晶體將有效地推動聲-光-電多功能耦合器件的設計與開發,例如:透明觸覺感測器、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透明壓電觸摸屏、用於光聲成像的高性能透明超聲換能器等。
此外,在壓電機理研究方面,基於相場模擬和原位實驗表徵,研究團隊還發現,在PMN-PT晶體中,減小疇壁密度(或增大電疇尺寸)可使晶體壓電和介電性能大幅增加,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由於鈦酸鋇晶體研究工作而形成的高疇壁密度產生高壓電效應的傳統認識,為今後壓電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思路。
2020年2月5日,《自然》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PCAWG)完成的6篇論文。西安交大電信學部生物信息計算團隊牽頭,聯合雙聘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教授團隊和吉因加科技團隊組成聯合攻關組,全面參與了PCAWG的工作。
這6篇論文聚焦於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徵、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徵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自然》雜誌不僅選取Cancer catalogued作為當期封面,而且同期配發了新聞綜述和科技評論,稱讚上述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實現了重大突破,首創了多項面向全基因組大數據的高精度計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一步揭示了癌症的複雜性,在癌症組學的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發現和具有指南意義的結論,是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成果。
4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小兒外科黃強副研究員與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研究成果。這是西安交大醫學部首次在《科學》雜誌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發表論著,實現了西安交大醫學部在CNS正刊發表論著零的突破。
該項研究實現了直視下觀察哺乳動物胚胎髮育、以高分辨成像活體觀察胚胎髮育的動態過程,有助於研究早期器官形成過程中不同幹細胞的命運決定,並進行細胞譜系分析。結合其他生物醫學技術,可以修飾、編輯胚胎髮育中的特定細胞並研究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為基因治療提供了一個研究模型。通過構建人鼠嵌合體,可以對人類幹細胞/前體細胞進行研究。該方法是胚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實現了像研究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髮育過程。同時,該方法為活體直接觀察,較體外培養保真度更高,可以準確研究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各種科學問題,為胚胎研究打開了一扇"窗"。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微、官網、青塔
實力爆發!今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科研成果多次登上CNS頂刊!
論文是學術成果的結晶,其質量與發表數量亦是高校科研水平的參考指標之一。2020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科學》上發表多篇論文,涉及多個研究領域。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
2020年1月16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此次研究利用交變電場來極化PMN-PT鐵電晶體,從而完全消除了對光有散射作用的鐵電疇壁,從而獲得兼具高壓電係數(>2100 pC/N)、高電光係數(220 pm/V)和理論極限透光率的鐵電晶體材料。這項研究工作所獲得的透明壓電晶體將有效地推動聲-光-電多功能耦合器件的設計與開發,例如:透明觸覺感測器、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透明壓電觸摸屏、用於光聲成像的高性能透明超聲換能器等。
此外,在壓電機理研究方面,基於相場模擬和原位實驗表徵,研究團隊還發現,在PMN-PT晶體中,減小疇壁密度(或增大電疇尺寸)可使晶體壓電和介電性能大幅增加,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由於鈦酸鋇晶體研究工作而形成的高疇壁密度產生高壓電效應的傳統認識,為今後壓電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思路。
2020年2月5日,《自然》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PCAWG)完成的6篇論文。西安交大電信學部生物信息計算團隊牽頭,聯合雙聘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教授團隊和吉因加科技團隊組成聯合攻關組,全面參與了PCAWG的工作。
這6篇論文聚焦於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徵、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徵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自然》雜誌不僅選取Cancer catalogued作為當期封面,而且同期配發了新聞綜述和科技評論,稱讚上述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實現了重大突破,首創了多項面向全基因組大數據的高精度計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一步揭示了癌症的複雜性,在癌症組學的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發現和具有指南意義的結論,是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成果。
4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小兒外科黃強副研究員與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研究成果。這是西安交大醫學部首次在《科學》雜誌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發表論著,實現了西安交大醫學部在CNS正刊發表論著零的突破。
該項研究實現了直視下觀察哺乳動物胚胎髮育、以高分辨成像活體觀察胚胎髮育的動態過程,有助於研究早期器官形成過程中不同幹細胞的命運決定,並進行細胞譜系分析。結合其他生物醫學技術,可以修飾、編輯胚胎髮育中的特定細胞並研究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為基因治療提供了一個研究模型。通過構建人鼠嵌合體,可以對人類幹細胞/前體細胞進行研究。該方法是胚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實現了像研究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髮育過程。同時,該方法為活體直接觀察,較體外培養保真度更高,可以準確研究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各種科學問題,為胚胎研究打開了一扇"窗"。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官微、官網、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