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滸傳》的源起,很多人認為其藍本便是《宣和遺事》。《宣和遺事》為藍本宣和是宋徽宗最後一個年號,而我們熟悉的「靖康」(見注釋1),其實是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時,宋徽宗臨時抱佛腳,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宋欽宗起的年號,緊接著徽欽二帝便被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如果說靖康是宋朝人心中永遠的恥辱,那麼宣和代表了百姓對北宋王朝的失望,大好河山盡喪於金人手中,華夏民族似乎失去了脊樑。因而在《宣和遺事》中,作者對北宋歷代帝王荒淫無道,寵幸奸佞進行了批判,與此相對應的又描寫了梁山好漢聚義的故事。
在當時宋朝老百姓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會妥協圖安逸。大臣們也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關心頭頂上的烏紗帽。皇帝和大臣帶來的雙重失望,讓老百姓只好去寄希望與虛無縹緲的好漢故事。
顯然《宣和遺事》中記載的一些小說故事,正是表達了北宋滅亡後,作為亡國人的南宋百姓的這一內心訴求。在這本書中,講述了36位好漢在太行山聚義的故事,這裡的36直接被後來的《水滸傳》加以借用,形成了36天罡星正將的雛形。
《水滸傳》雖然成書於元末明初,但在南宋時期,關於宋江、武松等好漢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流傳開來。當時以畫馬文明的著名畫家龔開,還為這些人物作了畫像,配以解說文字,進一步促進了小說故事的流行。
上世紀在日本被發現的宋朝話本小說集《醉翁談錄》(見注釋2)中便收錄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這進一步證明《水滸傳》故事正是源自這些獨立的英雄話本小說。這些原本是相互獨立的話本小說與上文提到的《宣和遺事》相結合,逐漸演變為元雜劇中的108位好漢,這其中部分劇目甚至一直流傳至今。靖康之難後的遺恨自北宋滅亡以後,逃到江南遺民也並沒有好到哪裡,依舊時時刻刻需要提防來自北方的戰火,金國人逐漸墮落了,蒙古人又崛起了。南宋152年的國祚,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陰影當中,老百姓長時間的壓抑,最終需要發泄的出口。梁山好漢打殺隨心,路見不平一聲吼,遇上貪官砍了,遇到豪強殺了,無疑成為老百姓最簡單的發泄方式。
而梁山好漢們為了「替天行道」,顧不上自身兒女情長的形象,卻又恰恰是絕大部分南宋老百姓做不到的。拜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所賜,百姓的溫飽早已經不是問題,生活的富足讓更多的人無法割捨「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溫柔鄉,在這種普遍現象的背景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做到這一點,才會出現後來的梁山好漢征田虎、征方臘和征遼國的故事,本質上也是無法無法做到拋家舍業奮力一搏的南宋百姓,寄希望於虛擬的英雄好漢,來拯救頹勢顯現的南宋朝廷。匯成水滸成經典如果說最開始相互獨立的英雄話本小說,反應的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的內心訴求,那施耐庵編寫成集的《水滸傳》無疑就將這一思想境界拔高了一層,既反映了社會矛盾、也擁有了群體意識,不但融入了民族苦難,還描寫了來自等層社會的現實、歡樂與期望。
正是充分尊重和吸收民間約兩百多年創作成果的基礎上,把原來相對獨立的故事,用新的、系統的、宏大的、精密的架構統一起來,並重新做了全面的創作,最終形成了《水滸傳》。在施耐庵撰寫《水滸傳》基礎上,明清小說家和書商又進行了廣泛的再創造。
這不是單純在書齋中創作的作品能夠比擬的。《水滸傳》成書後,經過作者的凝練,故事更加生動形象,凝結了作者更加豐富與系統的價值觀,以書為載體,水滸故事流傳更加廣泛,六百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甚至波及世界。
而這一切都源自《宣和遺事》,源自靖康之難帶給百姓久久無法忘記的慘痛回憶。
注釋1:靖康是北宋亡國的一個標誌,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再次南下攻打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史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注釋2:《醉翁談錄》是宋朝文言傳奇和話本小說集。全書十集,後失傳。上世紀在日本再次被發現,後又流傳回國。
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難,為何讓人無法釋懷?催生了《水滸傳》
關於《水滸傳》的源起,很多人認為其藍本便是《宣和遺事》。
《宣和遺事》為藍本
宣和是宋徽宗最後一個年號,而我們熟悉的「靖康」(見注釋1),其實是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時,宋徽宗臨時抱佛腳,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宋欽宗起的年號,緊接著徽欽二帝便被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如果說靖康是宋朝人心中永遠的恥辱,那麼宣和代表了百姓對北宋王朝的失望,大好河山盡喪於金人手中,華夏民族似乎失去了脊樑。因而在《宣和遺事》中,作者對北宋歷代帝王荒淫無道,寵幸奸佞進行了批判,與此相對應的又描寫了梁山好漢聚義的故事。
在當時宋朝老百姓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會妥協圖安逸。大臣們也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關心頭頂上的烏紗帽。皇帝和大臣帶來的雙重失望,讓老百姓只好去寄希望與虛無縹緲的好漢故事。
顯然《宣和遺事》中記載的一些小說故事,正是表達了北宋滅亡後,作為亡國人的南宋百姓的這一內心訴求。在這本書中,講述了36位好漢在太行山聚義的故事,這裡的36直接被後來的《水滸傳》加以借用,形成了36天罡星正將的雛形。
《水滸傳》雖然成書於元末明初,但在南宋時期,關於宋江、武松等好漢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流傳開來。當時以畫馬文明的著名畫家龔開,還為這些人物作了畫像,配以解說文字,進一步促進了小說故事的流行。
上世紀在日本被發現的宋朝話本小說集《醉翁談錄》(見注釋2)中便收錄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這進一步證明《水滸傳》故事正是源自這些獨立的英雄話本小說。這些原本是相互獨立的話本小說與上文提到的《宣和遺事》相結合,逐漸演變為元雜劇中的108位好漢,這其中部分劇目甚至一直流傳至今。
靖康之難後的遺恨
自北宋滅亡以後,逃到江南遺民也並沒有好到哪裡,依舊時時刻刻需要提防來自北方的戰火,金國人逐漸墮落了,蒙古人又崛起了。南宋152年的國祚,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陰影當中,老百姓長時間的壓抑,最終需要發泄的出口。梁山好漢打殺隨心,路見不平一聲吼,遇上貪官砍了,遇到豪強殺了,無疑成為老百姓最簡單的發泄方式。
而梁山好漢們為了「替天行道」,顧不上自身兒女情長的形象,卻又恰恰是絕大部分南宋老百姓做不到的。拜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所賜,百姓的溫飽早已經不是問題,生活的富足讓更多的人無法割捨「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溫柔鄉,在這種普遍現象的背景下,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做到這一點,才會出現後來的梁山好漢征田虎、征方臘和征遼國的故事,本質上也是無法無法做到拋家舍業奮力一搏的南宋百姓,寄希望於虛擬的英雄好漢,來拯救頹勢顯現的南宋朝廷。
匯成水滸成經典
如果說最開始相互獨立的英雄話本小說,反應的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的內心訴求,那施耐庵編寫成集的《水滸傳》無疑就將這一思想境界拔高了一層,既反映了社會矛盾、也擁有了群體意識,不但融入了民族苦難,還描寫了來自等層社會的現實、歡樂與期望。
正是充分尊重和吸收民間約兩百多年創作成果的基礎上,把原來相對獨立的故事,用新的、系統的、宏大的、精密的架構統一起來,並重新做了全面的創作,最終形成了《水滸傳》。在施耐庵撰寫《水滸傳》基礎上,明清小說家和書商又進行了廣泛的再創造。
這不是單純在書齋中創作的作品能夠比擬的。《水滸傳》成書後,經過作者的凝練,故事更加生動形象,凝結了作者更加豐富與系統的價值觀,以書為載體,水滸故事流傳更加廣泛,六百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甚至波及世界。
而這一切都源自《宣和遺事》,源自靖康之難帶給百姓久久無法忘記的慘痛回憶。
注釋1:靖康是北宋亡國的一個標誌,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軍再次南下攻打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史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注釋2:《醉翁談錄》是宋朝文言傳奇和話本小說集。全書十集,後失傳。上世紀在日本再次被發現,後又流傳回國。